走进12月的广州柯木塱,任谁都会被生命的气息所感染:玉米捻着胡须,黄瓜带着花帽;金黄的南瓜三三两两悠闲地躺在枯藤间晒太阳,旁边涨红了脸的指天椒们挤在枝头,像极了一班争抢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番茄家族是这里的大户人家,各色果实一串串招摇在棚架间;甘蓝则严肃得多,个个束紧迷彩服在田间列队。
是的,也只有地展才有如此繁荣生机,让6000余个品种同场竞技,让农业回归其本真时代。广东种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广东种博会)以地展特色闻名于世,这创意是怎么来的?如此浩大的表种工程,又该如何协调妥当?《农财宝典》记者带你亲手触碰,感受地展强劲跃动的脉搏。
地展创意源于生产实践
"那时只有6亩地,种了7大类213个品种,我记得非常清楚。"廖棣强回忆,虽然面积不大,但当时的轰动效应却让所有参与的人记忆深刻。这就是广东最早品种展示基地,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鸦岗村。时值千禧初年,国内种子交易会已有不少品牌,起步较晚的广东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非常容易出彩,又非常容易出错的创新道路:办地展!
"中国农民信什么?就信眼见为实。"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洪生认为,地展准确抓住了种业和农业的核心所在,并因此铸就了广东种业博览会的品牌。
然而,地展概念的提出虽然是水到渠成,要落地生根却是十分不易。广州种子商会会长黄金虹介绍,考虑到广州冬季气候温暖的独特优势,也是基于当时广州地区蔬菜种植水平已有相当的高度,组委会拍板决定要办地展。经过众人的推举和反复仔细遴选,最终敲定了远近闻名的种菜好手廖棣强和广东省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谭秀文作为当时的负责人,两人的共同点就是对广东各蔬菜品种的生长习性相当熟悉。
首次办小有规模的地展,大家都是摸索着前进。谭秀文说,面对一大塑料袋二百多个品种,她也一下子犯了难,更何况其中的茄果类已经错过了常规的播种期。"来不及多想,赶紧组织育苗。"在随后所有品种的种植过程中,两位负责人都会一一监督编号、移栽,随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首届地展空前成功
黄金虹认为,当时国内种子展会走的都是房间、展位的模式,尽管有印刷漂亮的宣传册,却没有具体的真实的品种可看,"我们应改变和创新,不过仍要考虑风险,天灾人祸谁也无法保证,如果种得不好,会议通知已发出,你让来会的领导、客商看什么呢?"为了让表种环节不至于"掉链子",谭秀文每个星期都会去基地查看,"主要看长势,看看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商量和调整的,毕竟廖棣强操作经验很丰富,但一个人干活是很累的,工作量很大。"谭秀文笑着讲了一件趣事,"记得当时番茄果实下的老叶很多,需要打掉,廖棣强找来了几个工人来搞,结果我下次来看时发现番茄果实下面光光的,就剩一个杆,我当时就说到'怎么搞成这个样子,像个火鸡',他们笑我形容得太准确了,我解释说是疏掉,不是全部不要。"近四个月的辛苦终于达到了蓝图中的预期效果,"让所有品种都展示良好是比较难的,做足了功课仍然有问题存在,像白菜花在11月就成熟了。我们基本是做到早播品种不要太早播,迟播品种不能太迟播,以达到统一的效果,当时我们还把比较好的现场录成了视频作为一个补充。"这次田间展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客商一下记住了广州。
2002年,原省良种繁育场更名改制为省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广东种业博览会的地展正式固定在柯木塱,并不断升级扩大。
有标准才是现代农业
2002年,首届广东农业良种示范暨广州种子交易会在柯木塱成功召开,20亩地展种植基地表种了六百多个品种,之后每年表种品种数量都大幅上升,对地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么满足这样巨大的地展需求而不至于乱套?想来想去只有走标准化的路子。"洪生介绍,在柯木塱建设农业标准示范区既是政府有意扶持广东种博会发展,也是"形势发展的急切需要".标准化首先是土地的问题。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良种推广科科长罗学梅介绍,建设标准示范区时,为了尽可能与国际标准单位接轨,同时又满足我国农民的习惯,将田块的大小确定为40m×50m,这样一块就是3亩,也是0.2公顷,方便换算。同时,为了保证各田块土质的统一性,对土壤进行了改良,以实现标准化管理。随着道路硬化、排灌疏通等工程的完工,良种示范推广中心逐渐有了今日的标准形象。
土地是重要的基础,人却是地展的决定性因素,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和理顺各岗位之间的关系定位是地展标准化背后看不见的功夫。"最开始种植工人是从科研院所借调来的熟练技术员,拿的是固定工资,下班时间点一到,无论是种苗只种了一半,还是淋水时水龙头没有关就齐齐回家了,让人哭笑不得。"黄志平介绍,后来通过增加投入和改变报酬机制,人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刚开始将种植工人的上班制改为绩效制,有些人一下子感到不适应,干脆辞职不干了。"亲身经历过早期改革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科长黄志平回忆着,将薪酬直接与劳动成果挂钩,包括种植品种的部分表种费、种植后成熟的果实等等,"但绩效制的激励作用很快显现出来。以前他们是不需要到市场上买卖蔬菜的,但是改革后劳动效率明显提高,收入也相应提高,一些曾经走掉的工人居然回来了,像2006年我们有12对工人,到现在基本稳定在16对工人左右。"不仅关键的薪酬机制发生了变化,在组织管理上种植工人的工作凝聚力也得到强化。招收夫妻档,从心理上稳定种植队伍;建立小组制,根据田块布置分配小组,小组长不仅有种植任务,还负责水、肥、药的分配。"早期资源比较少,会出现争抢水、肥、药的现象,小组长的出现协调了这种配置。"黄志平讲道。
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顺之后,人、地、种的关系自然和谐地在科木塱的土地上变幻并产生美丽的丰收效果。
公益性比技术更重要
第十一届广东种博会展示品种多达5765个,这么多品种如何安排位置?企业最为珍视的种子又如何放心交给组委会?
"这些问题看起来几乎是无解的,但广东种博会却实实在在做到了,这正是我们坚持公益性主导的效果。"罗学梅介绍,地展品种的位置安排在技术上还好办,同一个田块避免作物连茬;曾经发生过病害的田块要进行土壤改良;连续种植不好的作物要进行地块的调整。企业间关系的协调上反而更难处理,"对品种种植采用随机的办法来分配工人和地块,这样大家都没话说。" "田间的布局每年都是不同的,除了26个田块的田号不变。如果一个公司再次参展时送的是和往年一样的品种,从整个概率来讲,种回同一块地同一个工人的可能性基本上是没有的。像那些做表种专区的,虽然是在同一块地里面,而且可能还是同一个工人,但是品种不在同一个小区。"罗学梅在讲述种植布局原则时就如同拿着一副扑克牌,各种组合会出现,但是唯独没有重复的。
2009年,地展引入了专家推介品种评选环节,同样基于公益性原则,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对品种进行公开、透明的评选。"专家们评选出的推荐品种也是大家在田间有目共睹的良种,自然就成为大家追捧和信任的目标。"洪生认为,所有这些工作要做好,坚持公益性最为重要。
每年种博会专业展览后,很多市民会第一时间带着孩子前来采摘。无论年代如何变化,在地里看到最真实的东西是最本真的,也是最令世人兴奋的。